
集采常態化下藥企人才需求:從“研發導向”轉向“價值鏈平衡”
自2018年國家藥品集中采購(集采)政策實施以來,中國醫藥行業迎來劇烈變革。尤其是 “常態化集采”的趨勢,使得藥企原有的“高毛利+高投入”模式被徹底顛覆,人才結構也發生深刻調整。
在這樣的背景下,藥企需要什么樣的人才,已經與五年前完全不同。
一、從“重研發”到“研產銷一體”的人才結構再平衡
以往,藥企過度強調研發創新,研發端人才(尤其是新藥臨床前/臨床人才)炙手可熱。而如今,隨著集采帶來利潤壓縮與降價壓力,企業更看重產品生命周期全鏈條的效率與協同。
?? 新趨勢下的人才結構調整:
職能板塊 | 人才需求變化趨勢 |
---|---|
研發端 | 創新藥崗位仍受追捧,但更重視“轉化效率”與“成本控制” |
注冊事務 | 注冊、法規人才持續稀缺,成為核心戰略人才 |
質量與合規 | GMP、GSP、QA/QC人才地位上升 |
供應鏈與采購 | 精細化成本管理人才重要性突顯 |
市場準入 | HTA、醫保談判、帶量采購專家變成新寵 |
商務與銷售 | 高性價比產品的精準推廣人才成為新增長點 |
1?? “懂政策”的人才更吃香
帶量采購規則頻繁更新、地方差異大,藥企迫切需要具備以下能力的人才:
- 熟悉醫保規則、集采流程的人才;
- 能應對不同省市采購招標的市場準入經理;
- 善于研究競爭對手中標價格、產品結構的人。
從采購、生產到銷售全流程,都需要有成本控制能力的人才:
- 精益生產經理;
- 戰略采購人才,尤其是熟悉原料藥/中間體全球采購渠道者;
- 數據驅動的績效分析崗位,例如Business Analyst、產品運營分析師等。
- 會注冊 + 懂市場的“復合型準入專家”;
- 懂醫學 + 擅溝通的“集采政策溝通窗口”;
- 能橫跨產品管理與招采推進的“全生命周期產品經理”。
中小藥企受集采沖擊最大,但同時也可能因“快速響應”“高性價比產品組合”逆襲。
這些企業更偏好:
- 身段靈活的“中生代”管理者:35-45歲,有過一線執行經驗,也懂戰略;
- 小團隊作戰型專家:能一人扛三崗,解決實際問題,不依賴體系;
- 區域制勝型BD人才:深耕地方市場,有“吃透地方醫保邏輯+人脈資源”。
類型 | 人才策略 |
---|---|
創新藥企 | 仍重研發和全球注冊人才,但加大臨床轉化與商業化比重 |
仿制藥企業 | 縮編研發,重點布局高端仿制藥、改良型新藥,重用產品經理與市場準入人才 |
五、政策驅動下,藥企需要的是“戰略型執行人才”
集采常態化背景下,藥企拼的不是單點能力,而是全鏈條協調與應變能力。對獵頭來說,這意味著:
- 更需要理解藥企業務模式與轉型方向;
- 更要關注那些具備復合能力、能打硬仗的中層人才;
- 要為客戶構建“適配集采時代”的新型人才模型。